产业发展

发展乡村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

时间:2022-03-02 09:51:03

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,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,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,实现产业兴旺。近期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(2018—2022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,明确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、重大任务和重大行动政策,指明了乡村产业发展方向。按照规划部署要求,要聚焦重点,创新机制,加快建设现代乡村产业,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上来,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。

  一、发展乡村产业要坚持规划先行。《规划》将乡村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,用两篇9章29节对乡村产业发展进行了部署,设置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等5个重大指标,提出了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、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、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等八方面重大任务,谋划了高标准农田建设、“两区”建管护等27项重大工程、计划和行动,设计了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、完善农村承包地“三权分置”制度等重大改革政策,这些重大任务、重大工程、重大政策的落实落地,必将把乡村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。各地特别是县市应结合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或实施方案,谋划乡村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,细化实化政策措施,确保乡村产业发展事事有规可循。要选准主导产业,结合当地资源禀赋、水土光热条件和市场空间,统筹县域内产业发展,因地制宜选准2-3个主导产业,提出产业发展方向,引导集聚规模发展。要推动全产业链开发,着眼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鼓励围绕主导产业,构建集生产、加工、收储、物流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,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园、科技园、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。要着眼产村融合,合理布局种养区、加工区、休闲农业区,尽可能把绿色生态的种养业、加工业和特色手工业放在乡村,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,让村民就近就地就业。要突出多规合一,产业规划要与土地利用、生态环境保护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规划相衔接,合理安排各类资源要素,明确相应的建设任务,确保乡村产业有序发展。

  二、乡村产业的特征是根植于农业农村。现代乡村产业体系,是根植于县乡村,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,以农民为主体,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,彰显地域特色、体现乡村气息、承载乡村价值、适应现代需要的产业体系。它既包括农产品的种养生产、加工和流通业,也包括农村传统手工业、农村小商业、小集市;既包括服务“三农”的乡村服务业,也包括主要服务城镇居民的乡村新产业、新业态。发展好乡村产业,一是“立农”。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优势,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、种养加一体、农林牧渔结合的现代种养业。立足乡村优美环境、绿水青山、良好生态等稀缺资源,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,推动由主要“卖产品”向更多“卖风景”“卖文化”“卖体验”转变。立足乡村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,发展乡土特色产业,遴选一批铁匠、银匠、酿酒师、剪纸、年画等农村能工巧匠,打造一批家庭工厂、手工作坊、“土字号”品牌。二是“链农”。尽可能把整个产业链留在乡村,大力发展建在县乡村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业,支持农民建设田头贮藏、预冷保鲜、分级包装、冷链物流设施,鼓励发展直供直销、农产品电商等流通新业态,推动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拓展,在制度、政策、机制上打通种养业向二三产业融合的通道。只有把产业链尽可能地留在县乡以下,农产品能够就地增值,农民能够就地务工,才能够把青壮年农民留下来,才能让农民有好的收入。三是“为农”。围绕农业农村的服务,把服务体系建起来。一方面,适应农业专业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生产需求,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,大力培育农机大户、植保合作社等新型服务主体,带动小农户发展服务型的适度规模经营。另一方面,适应农民群众改善生活的要求,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,改造提升一批农家店、农村集贸市场等乡村传统商业网点,加快发展乡村生活性服务业,尽量让农民办事不出村。只有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的乡村产业,才能把产生的效益、解决的就业、获得的收入更多地留在农村,乡村振兴的基础才能越筑越牢。

  三、发展乡村产业必须走绿色安全高质量的路子。乡村产业根植于乡村,有熟人社会的内在约束,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天然优势。重塑乡村产业价值体系,要坚持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、品牌强农,突出绿色化、优质化、特色化、品牌化,打造高品质、口碑好的金字招牌。要聚焦乡村产品质量高、产业效益高、生产效率高、经营者素质高、市场竞争力高、农民收入高的“六高”要求,着力提升产地环境质量,建设清洁肥沃的高标准农田,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优质高效农业;着力完善乡村产业标准体系,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、市场准入制度;着力推进乡村产业品牌化发展,鼓励各地培育特色产品区域公用品牌,加强名优品牌宣传推介,促进产销有效对接;着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,提高县乡基层监管能力。乡村产业发展,只有坚持质量第一、效益优先,才能不断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。

  四、发展乡村产业核心在人。没有产业留不住人,没有人发展不了产业。这些年,随着新型城镇化、工业化的加快推进,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,谁来发展乡村产业,谁来振兴乡村?一些地方已开展了有益探索,如湖北省启动实施市民下乡、能人回乡、企业兴乡“三乡工程”,以政策推动、乡情感动、项目驱动、工程带动各类人才支持乡村振兴,仅2017年就有4000多能人回乡。四川省提出实施基层党组织“万名好书记”培养引领计划,努力打造一支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队伍。解决乡村产业缺人、缺人才的问题,应立足城乡人口流动的大趋势,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,强化育才措施,优化留人环境,促进各路人才“上山下乡”投身乡村振兴。重点是抓好四类人才: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,方向是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,改造乡村教育体系,让更多的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,加快从小农户中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、懂技术、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,培育形成一批家庭农场、专业大户、农民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的主力军。二是培养乡村能工巧匠,方向是选拔培养一批工艺精湛、扎根农村、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、文化能人、手工艺人,支持开展创业创新。三是鼓励人才下乡兴业,方向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,支持企业家、专家学者、医生教师等市民下乡。四是支持能人返乡创业,方向是落实金融贷款、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,鼓励在外打工、创业有成的农民工、企业家、科技人员回乡创业创新。

  五、发展乡村产业要探索新的利益联结机制。过去农村定位搞种养,城市搞加工流通,农民靠卖原材料,拿不到多少增值收益。这些年,我们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,形成了“公司+农户”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等模式,在推动生产规模化、经营集约化、销售品牌化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。但也应该看到,这种利益联结机制往往是公司处于主导地位,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,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并不多,没有形成完整的利益共同体。德国在发展奶业过程中,乳业主体是“农户+农场”“农户+合作社”的家庭牧场生产方式,农户不仅能够获得生产牛奶的收益,还能靠卖酸奶、奶酪、冰淇淋等获得增值收益,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学习。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,要在完善“公司+农户”机制的同时,大力推广“农户+合作社”“农户+公司”等模式,把乡村产业发展的根基夯实在农民身上,让农民主导乡村产业发展,分享更多增值收益。同时,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构建产业联合体,推广“订单收购+分红”“农民入股+保底收益+按股分红”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,形成分工明确、优势互补、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。

 


【责任编辑:小编 (Top) 返回页面顶端

上一篇:暂无

下一篇:“百姓要走多远”成为我国城市体检标准

首页- 学院简介- 产业规划- 新闻中心- 生态地标- 生态原产地- 人才培训- 中食智库- 生态食材- 联系我们-